不怕《娘道》,只怕《朝雪录》这款无色无味剧毒的老实剧。
凭良心讲,它质感不错。
有不错的选角:
李兰迪和敖瑞鹏,都属于最好的状态碰上审美在线的妆造。
一见钟情这一幕,秦莞的美貌和燕迟的眼神拍出了让时间定格的 cp 感——
也是让我点进这部剧的契机。
题材也并非单纯谈恋爱的古偶,而是单元探案的古装悬疑。
虽然案件低能,一眼就能看出谁是凶手。
但诡奇画风、一些颇具巧思的镜头,配合层层深入的人性欲望,营造出不错的中式恐怖感。
在古偶市场上有一定新鲜感。
立意层面,主打女子当自强。
秦莞有着超越时代的先进观念与行动。
立志成为女仵作,在为父申冤的过程中,不断解救被世情枷锁所困的可怜女子。
见自己,也见众生。
这三两下,瞬间唬住了剧荒的我,顺带嗑了一口"千燕莞语"。
兴致勃勃看下去,可我没想到,《朝雪录》的观感会是一根鱼刺——咽不下去,吐不出来,万分膈应。
这燕迟戍守边疆,心怀大义。
怎么是十级拉踩大师,不拉踩其他闺阁女子,就不会夸秦莞?
这秦莞崇尚公义,对亡者有敬畏之心。
怎么两名士兵因她而死,她却宛若失忆,只因自己为太子治疗好高热被赏封号欢欣?
越往后看,越无法把这些刺眼的"细节"归咎于编剧不小心的疏漏。
《朝雪录》分明是包裹着糖衣的毒药,无色无味,见血封喉。
信此剧是为古代女子发声,不如信我是秦始皇。
举个例子:《井底埋尸案》。
真凶采荷背负血海深仇。
秦府老爷秦安心理变态,为求刺激凌虐幼女,与秦府中人联手将她们残忍杀害,埋尸荒井。
采荷的妹妹被虐待,父亲被烧死,娘亲也因貌美被秦安胁迫委身于他。
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一夜破碎,唯一幸存的采荷隐姓埋名进入秦府当丫鬟,将秦府中参与残害幼女的人,逐一手刃。
最后,一把火烧毁秦家祠堂,自尽于火海之中。
任谁看,都是反抗权势的烈女子一枚。
破案之后,秦莞对于此案的一番陈词乍听公正恳切,细品依托答辩。
以"如果是我"的视角展开,让她注定忽略采荷的局限与处境,无视采荷的愤怒与伤痛。
"全力找出他们的罪证"——一个出身平民的古代女子,没有经过专业训练,有何手段收集证据?
"令他们的罪行昭然天下"——采荷孤身一人,毫无凭靠,又该如何去官府状告,令秦府的罪行大白于天下。
秦府不仅在本地权势颇甚,还有在京城当侯爷的秦家大房。
即便采荷收集了证据,秦府完全有能力派出几个替罪羔羊,罪魁祸首秦安依旧能够逍遥法外。
更残酷的现实恐怕是,她的提告刚递到衙门,估计就离死期不远了。
如果说此处是为了塑造秦莞信奉律法大于人情的人设,后续会进一步探讨,也可以理解。
可十几集后,相似的一幕,又发生在《戏伶幽魂索命案》里。
晴娘为报义兄振武将军全家被害之仇,隐忍八年终于手刃仇人。
她讲述自己选择走上这条路的原因,依旧得到了秦莞"为何不报官"的回答。
从戏剧层面来讲,前后两起相似的案件换来秦莞相同的态度,是完全失败的创作。
这意味着,人物是静止的,两个女人不得不以命相搏的姿态无法让她的观点动摇半分。
同时,逻辑也是站不住脚的。
因为秦莞的全家也是枉死,她也在隐姓埋名为父申冤 ing。
她根本没有高高在上的立场,去指责这些更底层的女子为何不信官府。
对比竭尽全力为至亲至爱复仇的采荷和晴娘,专注活在口号与大道理中的秦莞显得实在空洞虚伪。
从剧本立意出发,《朝雪录》的主题是女性自强与互助,但你会发现,秦莞从未与任何女性站在一起,也并未真正共情过任何女性。
她是典型一款"男人堆里是老几,她便是老几"。
秦莞能够不拘泥于闺阁后宅,不因为她劈开了那座山,而因为她是被选中的。
回看来时路,她的依仗全是男性,或者说整个权力结构。
首先她有个好父亲。秦莞原名沈莞,是大理寺卿沈毅的独女。
沈毅是官场清流、破案能臣,沈莞从小跟随名流父亲四处游历,学习医术和验尸。
故事的开始,沈毅因牵扯进皇室秘辛,被黑衣人追杀。
沈莞眼睁睁看着父母在眼前被万箭穿心,于是假借父亲好友之女秦莞之名查案。
更吊诡的是,对于母亲的死,沈莞似乎根本没有放在心上。
她只为父亲被害感到痛苦,往后的剧情几乎未提及母亲一词一句。
后来,她有一个好 cp。
燕迟,出场是朔西军少帅兼睿王世子,剧终是权倾天下的摄政王。
为沈莞倾心后,用权势为她扫荡破案路上的一切阻碍,封她一个"九先生"的名头 ……
你可以说古代"先生"是尊称,但在现代这个词充满争议。
我不信身在影视一线同时也是现代人的编剧没有这点敏感度。
因权势自由,所以为权势背书。
与其说秦莞是个有独立思想的大女主,不如说她是一个被男主认可的"好女人"。
此类女主的核心,便是绝不可以损害到男主方的利益,且最好成为他的助力。
所以,比起共情受尽迫害的女子们,秦莞或更能共情的是燕迟那些去青楼嫖娼,以免"沉溺悲伤"的兄弟们。
在女性关系的塑造上,《朝雪录》又暴露得彻底,它主打一个以秦莞为中心——
前期有权者爱她,失权者恨她;后期顺她者昌,逆她者亡。
岳凝堂堂郡主,对秦莞卑微讨好。
觉得自己没有办法保护好秦莞,就守门让自己显得有用 …… 仿佛被下了蛊,丧失所有自主思考能力。
秦莞向她坦白自己的隐瞒,自己并非秦莞而是沈莞。
岳凝也没有半分惊讶与不适,第一时间担心她的安危,并表示"你姓什么和我有什么关系?"
不虐女,特指岳凝这样的"女"。
秦家小姐秦湘显然不在此列。
秦湘,用低智商、烂素养来衬托女主清新脱俗的标准恶毒女配。
从出场开始,秦湘对秦莞有着没来由的恶意。她说话刻薄,目中无人,极其讨人嫌。
但要说她真的伤天害理,也找不出一两件具体的事。
仅仅因站在了女主的对立面,她的下场却极度凄惨——
嫁人当小妾,生孩子小产,逃难被抓后被砸了个头破血流,又被推入河中溺亡。
这幕对比,幸灾乐祸的潜台词就快冲出屏幕:
那边秦莞洞房花烛,花前月下,这边秦湘生孩子小产,被正室拦着不让找大夫。
《朝雪录》看似建立了一个平等的世界观,但实际上,只是毒性藏得更深了。
让秦莞时不时输出几句金句,用身份上的正确掩盖行动和逻辑上的荒谬。
以女性主义为外壳,内核复刻传统男权叙事逻辑。
秦莞就是那个负责降下"神罚"的执行者。
理所当然地将一个个不与自己同一阵营的女子推向"她自找的"的罪名。
封建社会对女子的重锤砸下也有了名头,显得合理。
《锦绣芳华》不也是如此吗?
嘴上说的是教科书宣言,却总在关键时刻暴露出膈应人的厌女思维。
何惟芳的"我们女子论"多得都吵到我的眼睛了,可剧里惩罚女配的方式,竟然仍是将女子的核心价值与生育能力绑定。
让县主幼贞无 法 生 育 ,甚至是让全长安的百姓都知道她 无 法 生 育 !
《锦绣芳华》同样给了自己足够的台阶:
是县主自己要去给何惟芳使绊子,没想到砸了自己的脚;是为了对照平民女胜意被家暴到不可生育,体现阶级大于性别 ……
哈哈,把残害女子的封建思想伪装成雌竞报应,就是此类大女主剧最为狠毒的地方。
发现没?
某些古装大女主剧,恰恰是全世界最封建的地方。
它表面进步,但一旦女主脱离轨道,即将展露真实的欲望、触碰到真实的权力,世界线便会被强行掰"正"。
触发规则怪谈的关键词之一,除了"生育",便是"贞洁"。
比如《知否》里,最让我意难平的情节——
明兰假扮宫中内侍,为先帝向外传递求救诏书,一路被追杀,一路没有放弃。
成功为先帝喊来救兵,于新帝有从龙之功。
可以记入史册的功勋,却被长柏和顾二一商量,为了她的"名声"隐去了她的姓名。
hello,就没有人想去问问明兰的想法?这还有满屏弹幕夸赞两位男子考虑周全?
别问我为什么总在吐槽古装大女主剧?
因为它们已建立一套立体防御机制,吹得发狠了忘情了,不管不顾自己在说些什么了。
要鼓吹思想观念先进,吃女性题材红利,也要扯时代局限大旗。
每次被指出剧情有不合理之处后,便拿出"古代"这个理由百般搪塞来堵本真路人的嘴。
既要当选手,又要当裁判 ……
哪有这样的道理?!
上市公司配资,配资证券股票配资,普通人如何加杠杆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